找到相关内容189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“声闻地”之“资粮论”的三重结构

    所谓“寂静障”: “谓:寂静者,即奢摩他、毗钵舍。有奢摩他障、 有毗钵舍障。云何奢摩他障?谓:诸放逸及住非处 。由放逸故或昏沉睡眠缠绕其心…云何毗钵舍障? 谓:乐自恃举、及以掉乱…”(大30-420b5) ...

    释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33245920.html
  • 佛典中“唯”的二类否定意义对中国佛学研究的提示

    )。(1)B︰ 谓如有一或听闻正法、或教授、教诫为所依止,或见、或闻、或分别故,于所知事同分影像,由三摩呬多地毗钵舍行观察、简择 ( vicinoti )、极简择(pravicinoti)、遍寻思(...唯识所现 ( rnam par rig pa tsam gyis rabtu phye ba) 故。(注 2)即谓云︰“[于毗钵舍的三摩地中]此一影像唯是识而已( vijnapti-matra )”...

    惠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1846243.html
  • 天台止观及其思想

    ’了。所谓‘止观’就是梵  语‘奢摩他’ (Samatha )‘毗钵舍’( Vipayana )的译语”。  佛教在中国发展至“止观”法门,可说是般若观照之具体显示:   云何修行止观门,所言止者。谓止一切境界相,随顺奢摩他观义  故。所言观者,谓分别因缘生灭相,随顺毗钵舍观义故。云何  随顺,以此二义,渐渐修习,以此说止观之正义,以作修行之正  轨。止观者,为定慧实行之称;定慧者,为止观成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5848448.html
  • 千里学禅(2)

    上写下的字句:“因果---真的吗?是不是因果把我带到这里来,经过半个地球,来寻求佛教真理?毗钵舍,它又会带我到哪里去?我能否得到永久平静的心境?”  7 。我的忧虑  我看着她在一串锁匙中寻找四号房...终于能住入寺院,学习我完全不熟悉的观禅---斯拿吉寺的老师说只有毗钵舍禅,才能带领人们到达真如---智慧的唯一道路。  我的生活,在此间一定会很不同。我再不只是每天在寺里 便要回到自己住处的人。想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170745.html
  • 释尊时期止观法门的实践

    劣俱行身心粗  重,皆悉远离。毗钵舍品诸随烦恼所染污时,发生种  种寻伺、妄想,谓欲寻伺等不正寻伺,及无明分寻伺所  起诸欲想等种种妄想,由正修习入出息念,令寻伺等悉  皆静息。为欲对治彼无明分诸...看出,修  入出息念对于灭除止品(奢摩他品)及观品(毗钵舍品)的  随烦恼有正面的效果。如何修习入出息念呢?什么是入出息念  的所缘呢?《瑜伽师地论》〈声闻地〉说︰  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  9 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90373973.html
  • 止观之修行——安那般(观出入息)浅谈

    自信、欢喜心、宁静的心境等优良品格,以冀最後导致如实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,而证入最终的真理──涅盘。     “止”,梵语奢摩他Samatha;“观”,梵语毗钵舍Vipasyana。即是禅定、...名修‘观’,只能称为‘毗钵舍相应作意’,即是相似於观的思维活动而已。修行人必须修止成功,获得轻安後,以观慧思维抉择,才是真实妙观。”由此可见,禅修之道始於修止。  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佛陀的教导...

    林保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3238970.html
  • 止观之修行--安那般(观出入息)浅谈

    梵语毗钵舍Vipasyana。即是禅定、智慧二学,是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。简言之“止"是使心念集中於所观察的对象,而不分散,也被称为“宁谧的开展",而且由此而达到身心&...的境界为基础,以智慧深入观察定中生起(所思维对象)的影像。"又云:“若修`止'未成,身心未能生起调畅自在、远离烦恼的感觉,纵然以观慧思维抉择事理,亦不名修`观',只能称为`毗钵舍相应作意...

    林保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45743677.html
  • 瑜伽唯识学心意识之探究(五)

    说:  “云何心相?……谓三摩地所行,有分别影像,毗钵舍所缘。”[80]  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是重在止观的,三摩地即止亦定,毗钵舍即观亦识。定中的影像是由分别起,能分别的是识,即观。此便是“...(四)“唯识所现”与意识  在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中,慈氏菩萨请问佛陀“诸毗钵舍三摩地所行影像,彼与此心当言有异、当言无异”时,佛陀回答说:  “当言无异。何以故?由彼影像唯是识故。善男子!我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0944129.html
  • 试析数息法中的“六妙门”

    成实论》说“见息系身,如身中缕”,似乎亦是观息;《初门》则说是“分别推析之心”,“是中多用实观四念处也”,似将之等同于“毗钵舍”。“还”,《守意》说是弃身七恶、意三恶;《修行》只说“已成于观,当复还...触之处(鼻端),放弃数,以随行于出入息,以安止而使心安住; 安止(.thapanaa ), 即四禅(或五禅); 观(sallakkhanaa ), 即是“毗钵舍”( vipassanaa );还( ...

    林昭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3044456.html
  • 谈谈菩提心的几个问题

    作者/张化蒙  《解深密经·分别瑜伽品》(卷三)中“止观依住门”说:“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!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?佛告慈氏菩萨曰:善男子!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,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毗钵舍。”释尊(即释迦牟尼佛)于菩树下深观缘起而成等正觉,其后四十余年的说教,乃是令有情依闻正法而起如理思择,由现观诸法如性而断除诸障,达到清净的涅槃境界。而于大乘...

    张化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2148083.html